Bitcoin突破10萬大關後有何啓示?

最近 #bitcoin 突破了十萬大關,大家開始更加關注它的實際用途。其實早在100年前,孫中山在他的名著《心理建設》中就提到,經濟繁榮的時代,金錢的角色會逐漸減弱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叫「契約」的交易方式,這不就是現在bitcoin所用的區塊鏈技術嗎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孫中山的文章片段,看看它對於Bitcoin未來發展有什麼啟示吧!

投資虛擬貨幣BITCOIN

12/9/20241 min read

最近 #bitcoin 突破了十萬大關,大家開始更加關注它的實際用途。其實早在100年前,孫中山在他的名著《心理建設》中就提到,經濟繁榮的時代,金錢的角色會逐漸減弱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叫「契約」的交易方式,這不就是現在bitcoin所用的區塊鏈技術嗎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孫中山的文章片段,看看它對於Bitcoin未來發展有什麼啟示吧!

古人云,錢幣是用來交換物品和聯結有無的工具。西方的經濟學家們也認為,錢幣是一種物品,主要有兩個功能:一是作商品交易的媒介,二是作為價值的標準。基於此,作者簡單定義為「錢幣是商品的中準」。古代中國的錢幣最初是用龜、貝和布等,後來才使用金、銀和銅等。今天,一些未開化的民族還使用與古代中國相似的錢幣,比如游牧民族用牛、羊作貨幣,漁獵地區用皮和貝,而農民則用果實和穀物。在現今的蒙古和西藏地區,還存在以鹽和茶作為貨幣的情況。能作為錢幣的物品並不止一種,各民族會根據便利性來選擇。專門研究錢幣的人指出,優良的錢幣應具備七個特性:一是有價值,二是容易攜帶,三是不易損壞,四是質量純淨,五是價值穩定,六是容易分開,七是容易識別。具備這七種特性的物品,就是優良的錢幣。周朝用黃金作為上幣,白金作為中幣,銅作為下幣。秦朝時期統一了幣制,正式使用金、銀和銅的錢幣,不再使用珠玉、龜貝和布帛等物品。在周、秦之後,雖然幣制多次變動,但主要還是用金、銀和銅這三種。至今,文明國家仍然使用這三種金屬作為貨幣。

因此,只要物品能作為商品的「中準」,就能成為錢幣。金錢本身沒有能力,它的力量來自於商品的交易。如果沒有商品,金錢就和泥土一樣毫無用處。如果有商品,但沒有交易,金錢也沒有實際的價值。我可以舉兩個例子來說明。數十年前,山西和陝西因為大旱,民眾因饑荒相食,死者過萬。這兩個省一直以來都很富饒,金錢充足。當時,各省的錢業票號都是山陝人經營,賺取可觀的利潤,年年運錢回家藏起來。然而,隨著大旱,物產歉收,反而是那些有錢的人餓死了,萬金也難以換得一斗米,最終全都遭到滅頂之災。因為沒有商品,金錢失去了所有的能力。再比如,大家都讀過《魯濱遜漂流記》嗎?想像一下,如果你漂到一個無人島上,身上帶著很多金錢,但什麼物品都沒有。雖然島上風景優美、有美味的果實和清泉,但你仍然要自己動手去摘果子和取水。南北戰爭時期,就是因為發行紙幣而受害。其實這都是因為發行不當,導致鈔票泛濫而商品匱乏。而有人提到,北京去年的發票兌現為什麼沒效果,導致市場恐慌?就是因為北京政府的做法不對,半途而廢,而發行的紙幣卻仍然收現金。這不是在正確地去除金錢,而是一種虛假的發行,這也是北京政府失敗的原因。在英國發行紙幣時,同時不收現金,這使得政府的稅收和借款也不收其他,只收紙幣,這樣每天的支出都能夠支付。這讓流通變得正常,大家都願意使用。而北京則是一方面發行紙幣同時又收現金,這難道不是自找麻煩嗎?

在這個世界上,許多人能用錢卻不知道它的用途,古今中外比比皆是。當年漢朝初期,繼承了秦朝的殘餘,人民在戰亂中困苦,生活變得拮据。起初因為錢少而困,後來因為錢多而又困,這都是因為未找到好的方法。國家的貧富不在於金錢的多少,而在於物品的數量和流通。漢初物品不足,後來因為無法流通再度遭遇困境,因此桑弘羊提出均輸平準法,重新調整流通,最終讓國家富裕、人民安穩,這才是明智之舉。不幸的是,在弘羊之後的政策不再實施,導致中國今天面臨更大的金錢困擾。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,整個國家投入軍隊,生產停滯,金錢也隨之貶值,參戰的各國政府則把全國的商業收回來運營,以增加軍資和公平民需。德國和奧匈帝國最早這樣做,其他國家也開始效仿,這成為了弘羊的遺志。

歐美學者認為,人類的生活水平可分為三級:需求水平、安適水平和繁華水平。需求若不足則無法生活;安適若不足則難以舒適;而繁華的物品則可有可無,存在帶來快樂,沒有則不損安適。然而即使在同一時期,對於標準的認識也不一致。人們的需求有時候取決於他人的生活,而對某些物品的看法隨著時代而變化。因此,可以說,沒有錢的時代是需求時代,因為那時人們最大的需求僅僅是衣食無虞,其他無所求;隨著錢幣的出現,時代變為安適時代,因為人們的需求開始增長,開始有安適的條件;自從機器誕生後,進入了繁華時代,出現了生產過盛,人們不再只是想過日子,有人甚至追求奢華。這樣的時代變化,可以看出物品的中準在轉變。因此可以說,需求時代的金錢是用日中為市;安適時代使用金錢作為金錢;繁華時代則用契約作為金錢。這三個時代的交易中準,對人類都能帶來最大的幸福,絕對是可以推廣的。而隨著社會的發展,這些制度也可以有多種形式存在。在日中為市的制度之後,人們不再強調自耕自食,到了金錢時代也不再需要那麼多的勞力。而昔日的繁華時期,也可以讓人民利用契約來改善生活。事實上,在今天的社會中,由於不再常用契約,商業活動也受到影響。同時使用金錢也是可以的,但無法與使用契約相比之便。

目前,中國的生活水平仍在第二級,因為還依賴人力進行生產,尚未普遍應用機器來提高效率。隨著港口開始通商,我們的商業面臨著無數挑戰,並不是因為外國的金錢勝過我們,而是因為每年進口的商品數量超過出口,這長期下去,容易造成國家貧困,即使擁有豐富的礦藏也難以抵消。必須使用機器提高生產,才能扭轉局勢。今日發達國家的年均收入約為每人七八百元,而我國的年均收入卻僅七八元。如果我國懂得利用機器,生產效率可以提高一百倍,那麼每人收入七八元,就能提升至七八百元,這讓我們迅速達到繁華的程度。

近年來,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引發了一系列的物質發展,生活水平瞬間從安適快速提升至繁華。社會受到了影響,可以說如佐治亨利所說,現代進步的文明彷彿撕裂了社會的上下階層,上層的少數資本家因此獲得利益,而下層的勞動者卻逐漸下滑。這導致富者愈富,貧者愈貧。工業革命後也引發了社會革命的風潮。一般人不可能永遠成為少數人的犧牲品,這是人性使然。人們受到這種痛苦,正因為不知如何應對正在發生的變化,仍然抱著過去的東西。在勞動生產的時代,讓商人自由競爭,最終使人民受益,這已經流傳了千年,亞當·斯密所提倡的理論尤為明顯。他在十八世紀末的《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之研究》中震驚全球,讓人類驚豔不已,並作為經典研究。因為這個理論大家都很熟悉,卻又言之不諱,成為大眾所喜愛的想法,直到今天依然受到重視。然而,斯密的著作問世不到百年,工業革命就展開了。在這場革命之後,世界開始用機器製造,擁有機器的能在世界各地控制資源。而那些仍維持自由競爭的人,就像用自己的雙腿去與汽車競賽,這幾乎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這成為了比斯麥在德國實施國家社會主義的原因,各國的追隨者都想學習。比斯麥充分了解金錢的用途,其智慧不亞於古代的桑弘羊。

總而言之,若想真正理解金錢的用途,就必須思考整體人文的進化,仔細研究財物的歷史流通。今天,歐美的普通人對金錢的理解,和中國人對金錢的認識並無二致,都相信金錢的無所不能。他們的經濟學家只知道金錢與物品有關,而社會主義者則開始認識到金錢本源於人力。換句話說,真正強大的力量在於勞動,而不是金錢。因此可以說,世人能用錢卻不知其意,正是「行之非艱,知之惟艱」的證明。